当前位置 :
带2岁女儿过程中的一些困惑,请王老师解惑
10人问答
更新时间:2024-03-29 23:48:14
问题描述:

王老师,您好,

我是一个26个月女宝宝的妈妈,全职,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困惑,希望您有时间帮我看下。很期待您的回复,万分感谢。

先介绍下宝宝的情况:

(1)主要抚养人:我自己。女儿从出生到现在,我一直全职。爸爸出差,只有周末才回来,我自己在上海带几个月,再把女儿带到外婆家生活几个月,这样来回换了4次环境。

(2)爱好:在家特别喜欢看书,画画。在外喜欢倒腾东西,上窜下跳,精力旺盛,停不下来。

(3)说话晚。23个月正式说话,这时才愿意跟着大人学说,之前教她说话,她抗拒。现在能说很多

(4)自主性强。与她相关的事情都要她自己决定,比如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洗澡,什么时候睡觉,我们不按她的就大闹。

(5)很会玩,步行街的围栏当秋千玩,楼下方便摩托车进屋的水泥坡当滑坡玩,身高尺往腰上系了做尾巴。

对了,说下我是放养的方式带女儿的,平时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我一般不干涉她。比如下雨天踩水,喜欢在地上爬,穿着很雷的衣服出门,墙壁上乱画,等等。

王文革回答:
我先做一些必须做的,等晚上我回复你,谢谢你的等待。
王文革回答:
谢谢你的祝福,也谢谢你的体贴——其实我视力很好,小字我更喜欢。更要谢谢你提供信息的详细,下面我按顺序来回复你。 1、关于黏人和对人表情敏感 综合后面的信息,你孩子气质就是一个活动强度大、灵活性欠佳、心理活动启动速度快、情绪色彩略带负面色彩的一个小家伙。这样的孩子是不好带,大人比较累。不过,孩子到幼儿园后会有很大的进步。这一方面来自于孩子心智的发展,一方面他对社会规则的适应。 黏人并不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带她会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外人的,天然的防御机制会快速启动。但对熟悉环境中的人和对象会很容易接纳。 既然他对你的情绪和表情敏感,那一定要留意不要把自己的烦心事通过无意识的表情让他获知,每天装也要装的快乐一些。这和你装腔作势或者虎着脸教育她不同,教育是就是论事地说解。而孩子对大人的情绪推测能力有限,不能进行多线索的复杂分析,一些她感觉到莫名的表情会导致她不安和往不好的地方想。 孩子黏你也正常呀,尤其是室内活动缺乏的情况下,建议多带孩子到外面同龄孩子间去混,这样你会轻松一些。 每个成人对自己的不安全感都会很在意的,形成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自己生存的不确定性,有的是外界的持续威胁,有的则是个人的焦躁忧虑气质造成的。你自己衡量一下,各种情况的比重如何。破解的方法很多,可能最有效的是来年大孩子读幼儿园,小孩子在家请个保姆带,你出去工作去,这个是复方全效的。当然,这个一定要和家人商量着来,获得大家的支持。 2、关于自己玩 哈哈,大部分孩子都这样,3岁以后会好起来。只是因为你孩子好动,不喜欢安静,对外界事物好奇,所以就看她在外面到处奔。而那些安静的孩子也不是一起互动玩,而是各自玩各自的,不信你再观察一下同龄孩子。 建议你结识几个比她大的孩子,这样她就会跟着玩起来。 公共场所的胆小和退缩,这一方面来自于她多疑的气质,一方面来自于他经验的不足。她爸爸说的办法也算是一种心理疗法,叫暴露疗法,这个对小孩子不适合,但他说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多玩,这样可以丰富她的经验。 结识固定的伙伴,搞好关系,一起出去玩,就会不这样了。如果条件不满足,那你要参与进去,带他一起玩。催促和鼓励都不要使用,更不要讲道理。 3、关于分享 人都是自私的,她现在这个年龄是可以做到分享,但一定是对他有利的。大公无私样的分享在孩子世界不存在。 由于分享行为是和个体对行为价值的判断相关的,如果你想保持她的分享行为,那就要事后表扬,配合照顾小妹妹的爱心教育,效果会很明显。这东西,不用追求,只对亲近的人分享就可以了,至少这个年龄段是这样的。 --关于你后面对孩子个性的推测--- 别人说的很通俗,但准确性差,她是因人因环境来确定自己行为的自由度的,还不能说是自闭和典型的内向。关于孩子的个性你再回头看看前面我说的各个气质结构,这个可能更靠谱。
王文革回答:
4、关于不让别人触碰 这个是有个体差异的,敏感和多疑的孩子就更容易这样表达。这也没有什么,随年龄的增长她的接受水平会提高的。由于这样的孩子以后朋友不会很多,所以,大人在教养的时候一定要增加对人经验,多讲别人的友好和应对技术。一些防御性的安全教育,尽量少讲。 5、看书相关 她对书这样接受也是好事,可以通过这个获得很多的知识和经验,对个人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孩子小,他们记忆的承载水平和大人不同,且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比如表象水平对记忆的支持,一般7岁以后就消失大部分。这是一个天然的能力,不用也浪费。 在外面让你复述书中的内容,我估计可能是孩子疲倦、饥渴、无聊或者窘迫了,你再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如果你能分析得出,那应对方法你自己就会生发出来,能及时有效地安抚好她。 如果上面的可能除外而频繁发生,就一定告诉我。 6、关于自言自语 她是进行有指向的对话,对内和对外物的对话,是思维以语言形式的外显,不用紧张。她现在发生已经早了一些,可能也说明孩子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只有那些无指向的自言自语才是值得紧张的,大人打断或者核实她,她会一脸茫然的样子。 你表述的很清晰,难度的一个网友。如果我有遗漏或者你有补充,请及时提示我。
王文革回答:
1、关于灵活性欠佳 是指对环境的适应水平方面的,这个要结合其他气质维度来衡量,也包对人比较保守和随意性大。灵活性,很类似我们常说的见机行事或随遇而安。单独拿出环境适应好和适应差,都不能说其一定很灵活或者不灵活。 无论灵活还是不灵活,都没有价值意义,不能说灵活的就好,不灵活的就不要。目前我们评价它是要和其他指标联系起来,如果反应出对教养带来麻烦,那就可以定义为“不好”。 2、你小时后的担心 哈哈,每个孩子都担心自己考不好,只有少数孩子在外界的强化下,变得无所谓。 一般的人会对这个经历逐渐淡忘的,只有那些后期往这个上归因而反复加工的人才会“记住”。这个记住的内容是变形的,经过后来加工的,时间越久,变形越严重。 你可能在后期根据某种需要进行过加工和品位,比如,论证自己是好孩子,论证自己父母约束,论证自己境遇和个人能力不匹配等,反正是符合自己的需要的。这正如一些成功人士对外说自己小时候多么努力和苦难相同。 是否有意义则要看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如果影响了自己生活,那肯定是不好的。 又没有时间回复,我下午接着来。
王文革回答:
很抱歉,过去的一个月我忙的很煎熬,没有及时回复你。我们继续上面的话题。 1、对人经验不足 这个说法只是我的一个推测,对她而言,以前的对人经验是比较充足的。只是环境变化了,很多对人套路发生了改变,她可能会有一段时间来适应。这个适应过程应该没有问题,你前面给分派的交往对象和频次是可以满足她的成长需要的。 新环境的适应中,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对孩子可能遭遇到的挫折的敏感。预防为主,要有这个方面的意识。说白了,你的所有教养目标是让孩子适应当前城市的生活以及一年后的学前教育的要求。包括对人行为方式、知识和技能储备。在经常和别人交往的同时,要保证别人会的或者接触的,你的孩子也要会或者接触。 2、缺乏安全感和把手放在大人的袖子里 缺乏安全感是可以解释孩子的一些行为,如果按这个说法,你孩子把手放在大人袖子的行为背景可能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这个推测成立的前提是孩子以前不这样,到你这里才变得这样。主要是监护人和环境发生了变化,所以才引发了这个行为。而被孩子放入手的大人绝对是孩子感觉可以依赖的。 对这样的行为,在一般的情境下也没有什么,如果你感觉有些场合不方面,大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让孩子获得安全感。比如牵手走、抱孩子走或者观看等一些近体行为。如果在家里也这样,大人可以尽量通过活动来“占用”她的手,比如一起配合活动,给孩子拿个玩具等。 即便孩子以后发展成仪式性动作=习惯动作,也不会保持多久,所以这个行为你不用担心,也不用过多地分析。 这个行为还不是恋物,因为她对象不单纯,情境没有泛化,虽然经常是睡眠前发生,最主要的是这个行为是可以替代或者剥夺的。更像是一种仪式性动作,就是她有意无意追求这个动作,就像一种仪式一样,有了这个就更让自己安心休息,比如有的孩子会抱个布娃娃也许一种新的可以大人控制影响更让你感觉自然,比如讲故事、拍抚、听音乐等等。你可以尝试一下,这样可能更便利。 切忌不能用过于严厉的方式来矫正她的这个行为表达形式,这样会让孩子感觉更紧张和无助。 3、关于复述 你分析的很好,你看单单这个行为你就能分析出这么多的情境归因。辨别出来了,那应对的方法你就自然会选择出来。所以,这个问题现在解决了。
王文革回答:
关于和妹妹和平共处 两个家庭的基调你一定要统一定下来,就是和平共处,否则容易出现“攻击竞争”,就是都想不吃亏,都想让对方吃亏。破解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当孩子出现积极的配合的行为时,在身边的双方家长要表扬和奖励这个孩子。很容易塑造的,不要说孩子,就是小狗一个星期也能做到。 等孩子再大一点,就强调责任和分享,口头教育加奖励就可以。 我们往往比较吝啬表扬和奖励,有时也会用错这个强化手段。一定强调即时性,行为发生了就给予强化。千万不能提前后者过后进行,也不能滥用,当孩子形成了这个行为模式后,就不需要这个层级的强化了。 这个前提一定是双方家长达成共识。 你孩子对外面孩子玩玩具没有出现争抢和哭闹行为,是因为对方相对陌生。等熟悉后,也会这样。这个时候,表扬一下效果会更好。
王文革回答:
关于孩子周期性的热点钟情 很多孩子都这样,只是大部分孩子表现的水平比你孩子低,他们更弥散也更被动。她这样对你的教养来说是很方便的,可以组织孩子当前喜好的活动或者选择接触对象。 这不代表孩子的能力倾向或者先天的预置什么的,最大的受制因素是你给孩子提供的可能。如果她接触了小猫,也会喜欢;她学了旱冰也会像喜欢游泳一样。孩子钟情于大人布置的互动,这是好事呀,也更大人积极的正面反馈,让你感觉很有效能感。 当相反,我相信,也有一些是你布置让接触的,孩子后来就放弃了。这个说明你孩子对此还不能很好地完成,需要降低难度、要求或者化整为零的分拆进行。一般大人不会布置超过孩子能力的任务,但由于孩子间个体差异大,这个可能还是有的。
王文革回答:
关于动手教育孩子 这个没有什么问题呀,打也是一个手段和方式。只要控制好力道就行,以声势夺人。 下面我对应你的例子来说明她该不该打。 1、穿衣事件 哈哈,估计每个家长都遇到这样的事情。 首先,有些孩子是晨闹的,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后容易不顺序,经常是怎么都不如意。这个是遗传的,他们的父母中就有这样的。只是大人不会像他们一样纠结穿衣什么的,通常会表现为指责其他人、生闷气、动作缓慢等。 如果是晨闹,那就要尽量建立一种早上活动的快速反应程序=习惯。尽量做到自动化,那就不会闹起来了。 这种情况,孩子不该打。 其次,大人有时高估了孩子的体感。孩子的新陈代谢水平高,动作精细度不高,大人施加的衣物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折磨。这源于大人不科学的“道听途说”,他们坚信自己的正确,而忽略了孩子的特点;他们用自己的经历来度孩子——我都这样生病了,你也会这样。其实否定它很容易,比如穿衣问题,你看一下那些比你要求穿的少的孩子,是不是必然就感冒了?如果有特例,那你的就是伪科学。 这个情况,大人该打。 2、矫情等小螺号 这的确是孩子的一种恶意要求,打不打她你看自己是否清闲。用空就打,没有空就放了她。 我说的恶意,是指她虽然喜欢小螺号,但并不是每次都刻意追求,只是这次太执着了。其实就是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需要你准备一些备用方案,且保证这些以前用过。这需要你建立一个应对包囊=方略库。比如嬉笑着抱着离开、抱着她边走边唱小螺号、示意她再玩就没有钱去够游泳票了、如果不坚持坐下去我会给你满足一个条件…… 如果不用打,就不要打孩子,打后大人也揪心。挑战你的基础底线了,那是需要打的。有时持续地纠缠,一打马上就万事ok了。 3、不配合大家的安排 单纯的不配合,恶意对抗大人以示惩罚,这个也和上面的一样处理就可以。其他情境的我后面再说一些。 如果孩子是因为处在比较疯的情境下,这个就怨不得她了。比如,来客人后的疯,不听话。一般是提供榜样、强制带离、控制相关的引导者。 如果是孩子不愿意从事大人布置的接下来的活动,仅仅是消极拖延。那就需要大人要给与附加的“补偿”,比如,如果你马上和我外出,那我就给你买你最喜欢吃的冰激凌等。只要带离开家,或者纠结的地点,外面有无数的可以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物,当然了,还要践诺你的补偿的。 如果是孩子和大人闹着玩,取乐,那就更不能打了。因为孩子这样就是大人不发作、亲子关系好造成的。烦着,受用着。 少数是孩子身体不舒服、状态不佳造成,这个参照我以前说的,及时安抚就可以了。 4、你(ˇˍˇ) 想~起义? 既然是全职在家照看孩子,那你就安心照看孩子。干一行,爱一行。3个大人带2个孩子都感觉无奈,那其他没有你们这些条件的家长岂不是都进疯人院了? 小孩子不就是闹嘛,假设是你的教养造成的,那再有一段时间你也就解放了——孩子上幼儿园了。这个可以坚持下来的。 如果你真的心里在这个情境下特别想打孩子,不打就心里不由说不出的不舒服,那可能是你的状态出现了偏差。建议你及时看心理医生。如果你自己清楚知道你自己的应激源,比如想工作、夫妻关系不好等等,那你就利用身边的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必要持续纠结。孩子完全可以让妹妹的家长来带,一个羊也赶两个羊也放,多不了什么工作量。 如果排除前面你的不安分,那可能是现在的照看比较被动或者随意。我建议你学一下幼儿园的老师,每天安排孩子各种“上课”,那你就不会感觉烦了。多聚集一个,其他家长也分工一下,有的负责美术,有的负责体育,有的负责生活,有的负责数学等等。肯定比较有意思。
王文革回答:
嗯,我理解你的困惑,你也没有什么教养方面的失误。 对她的这些反应确实有必要进行管理,否则会使她与别人越来越疏离,我们暂且教它情绪管理。别着急,只能一个一个突破,算是一种积累。 选一个她典型的负面反应,比如“不要说我”这样的抗拒反应。选一个她心情好的时候,和她定一个改变的套路,一定是她理解的且她能做出修复性的行为。比如,她这样说的时候,你和她说“看着我的脸(你有一个表情是你们定下来的信号)”或者用一个英语单词来替代。她肯定意识到这个是需要改变的,但不能指望她立刻做出修复性反应,需要一个中介或者缓冲。比如,要求她态度诚恳地缓声说:妈妈,我听话,你告诉我接下来怎样做。 你尝试使用一下,亲子双方一定要事前定好。然后就集中执行,一些奖励也是你们自己定的,未必就是物质的奖励。 带她确实比较困难,好在她在逐渐长大,对你们的麻烦会少一些,但在学校仍然会让老师和同学头疼的。但这个不影响她的学习,或者她的心态。只会影响生活品质,对人环境不好。所以,你要多摸索,让她能意识到你的善意和她自己是可以控制和变通的。 我这样说,你别泄气。孩子是我们不能选择的,能支持她是她的福气,也是你自己的造化。 等你的策划和尝试反馈。
王文革回答:
可以试试,你和孩子爸爸共同商量做事的做法很好。也不是每次都提醒她,只要让她了解和掌握这个应对变通方式就可以,给她预留一个缓冲的时间,抑制和替代她的直接反应,掌握了就自然了。为了不每次都提醒,你可以把训练过程游戏化,在家里演练几次。别太严肃,宽松一些,让她高兴地配合做下去就可以。 1、喜欢看书或者形象思维过好的孩子,会影响数学的抽象思维吗? 哈哈,喜欢看书的也不能断定他们的形象思维就很好。几种思维划分形式仅仅是研究需要,而不是现实中人的思维就是单一地某种思维形式占优势。严格意义上说,不同的思维仅仅是加工素材的区分,而不能从思维功能上做划分,这也没有生理和心理的依据。我们看到的报刊和坊间的人这样说,是他们不懂或者错误的理解。 数学的确和思维的品质有关,但不能划分为一种思维或者能力来拆解,甚至集中品质的测量也是一个大问题。我对这方面的思考和研究探索很久了,已经早就脱离原有心理学教科书的范畴。因为我要选拔和区分学生,和数学学习最相关的且可以操作的东西就是推理水平。 在数学学习或者推理能力上是有性别差异的,一般男孩子的发展比较直线,且优于女生。这是整体而言,不否认一些女生在方面的能力也很强大,仅仅是数量少一些而已。 数学是一个算法学习和运用体现,一般学校的教材内容的掌握是对应孩子的思维水平的发展的,孩子学起来是没有问题的。差异在深度或者难度上,数学成绩的差异就体现在这点上。这个学科能力也是可以提高的,因为算法有层递性,连续性好,低级算法的学习会为高级算法提供支持的。这也给家庭提供一些启示,一是要辅导孩子,而是辅导的内容和方式一定要符合孩子的思维发展。后者中,我们家长应该先看教材和教辅书籍,然后按这个上面的辅导。不能用我们头脑中现有的算法来教孩子,孩子是学不会的。因为我们的算法高于他们的能力水平。常见的是小学家长在骂数学老师笨蛋,因为数学老师教的方法在这些家长看来太低级,甚至是“错误和低效的”,其实,他们的教法和切入点是对的。 也不能说数学家就一定是数学能力强,因为这些算法很原始和古旧(从发生学上来讲),可以让计算机来承担,所以不用担心数学家的思维深度,他们的数学能力也不会影响他们的作为。你孩子的数学(无论她怎样)同样也不会影响她的数学应用,所以你不用担心。 2、数到6 她这个年龄的数概念均数是3,你可以看一下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目前医院智商测试用的标准量表),3岁的孩子只要能指着实物数到3就可以了。施测过程中,很多孩子是可以数到13的。 她目前能接着数下去,但不提示就会错,说明她现在还是在顺口溜式地数数,这个很必要,一定要先让她这样数数。等她数概念扩容了,她自然就会指物数更多的数了。而且这个日子不会太久远,她也许过几天就能达到这个水平。 2、积木作品和经验 这个是纯经验的积木再现,别的孩子搭飞机,也许他们基础飞机玩具的机会多一些。在目标物的选择上,除经验外,也有性别的差异。男孩子的实体目标物多是交通工具、枪炮、机器人等,而房屋、围栏等则没有性别差异。这些差异少部分是天然的区分,大部分都是经验的再现。 这些不是什么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用图像图形为素材的思维加工模式。比如,记忆某个流程,形象思维好的孩子,可以把这些物品或者事件放置在从家到小店的过程中,作为识记和载人参照物。形象思维不是看到的影像情节的再现。 也和看书无关,书仅仅是一种知识载体和学习工具,像你说的数学好的就形象思维不好,其实他们也看了很多数学方面的书籍(包括自己做的练习)。如果看书多了数学就不好,那不看书的人岂不是数学最好?这个不成立。 4、为什么 她到了“搜狐网“刨根问底儿”栏目组”的年龄了,其他同龄孩子也这样。你们耐心解答就可以,即便她有些不懂,也要解答,她会有印记的。 循环问也是让大人感觉比较烦的,这也是他们的一种反应形式。其实就是思维的外化,有时也不需要你回答。马克思说了一句话:语言和思维同古。就是说语言和思维的作用形式很相似,同期发生,想伴生。他说的语言不仅仅是说话,包括他们能听懂生活语法,这个时候他们还在6个月作用呢。 心理学研究思维的一个方法就是“语言报告法”。 你明白孩子为什么会问为什么或者有时自言自语了吧。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掌乐学(zhanglexu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学 zhanglexu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0019185号-1